【中山狼传原文翻译】《中山狼传》是明代作家康海创作的一篇寓言性散文,通过讲述一只狼在危难中被读书人所救,却在后来反咬一口的故事,讽刺了忘恩负义、恩将仇报的人性弱点。文章语言生动,寓意深刻,具有强烈的道德警示意义。
一、
《中山狼传》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:一位书生在山中遇到一只被猎人追赶的狼,出于同情将其救下。狼本应感激,却在逃脱后反咬一口,试图吃掉书生。书生机智应对,最终化险为夷。故事通过这一情节,揭示了“忘恩负义”的可耻,也表达了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思考。
该文以寓言的形式,批判了那些表面上仁慈、实则自私自利的人,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风气的不满与对道德沦丧的忧虑。
二、原文与翻译对照表
| 原文 | 翻译 |
| 中山有张仪者,好学而贫,尝游于野。 | 中山有一位叫张仪的人,勤奋好学但家境贫穷,曾到野外游历。 |
| 一日,遇狼于林中,狼困甚,哀鸣求救。 | 一天,在树林中遇到一只狼,狼非常困倦,哀声求救。 |
| 仪怜之,解衣覆其身,狼得免死。 | 张仪怜悯它,脱下衣服盖在狼身上,狼得以活命。 |
| 狼既出,乃反噬仪。 | 狼逃出来后,反而咬了张仪。 |
| 仪大惊,急走避之,狼逐而追之。 | 张仪非常惊讶,急忙逃跑躲避,狼紧追不舍。 |
| 仪曰:“吾素无害汝,何故见攻?” | 张仪说:“我一向没有伤害你,为何要攻击我?” |
| 狼曰:“吾饥,欲食尔。” | 狼说:“我饿了,想吃你。” |
| 仪曰:“吾无肉,岂能供汝食?” | 张仪说:“我没有肉,怎么能给你吃?” |
| 狼曰:“吾不食肉,食人心耳。” | 狼说:“我不吃肉,只吃人心。” |
| 仪大惧,遂遁。 | 张仪非常害怕,于是逃走了。 |
三、文章主旨分析
- 主题思想:通过狼的反噬行为,揭露人性中的贪婪与忘恩负义。
- 人物象征:狼象征忘恩负义之人;书生象征善良与正义。
- 现实意义:提醒人们在帮助他人时需谨慎,同时也要警惕那些表面善良、内心险恶的人。
四、结语
《中山狼传》虽短小精悍,却寓意深远。它不仅是一篇寓言故事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多变。读此文章,使人警醒,学会分辨善恶,坚守良知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