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仁民爱物的汉语大词典】“仁民爱物”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内涵的成语,常用于表达对人民的仁爱之心以及对万物的关怀之情。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“仁”的核心价值,强调人与人之间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。为了更全面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和用法,《汉语大词典》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收录与解释。
一、
“仁民爱物”出自古代儒家经典,是儒家“仁爱”理念的具体体现。其中,“仁民”指的是对百姓的关爱与尊重,“爱物”则强调对自然界万物的怜惜与保护。在现代语境中,该成语不仅用于描述个人品德,也常被用来形容政策或行为中体现出的博爱精神。
《汉语大词典》作为一部权威的汉语辞书,收录了大量成语、词汇及其释义、出处、用法等内容。对于“仁民爱物”,其解释较为简明,但结合历史文献与文化背景,可以深入理解其思想内涵。
二、表格展示
| 词语 | 读音 | 释义 | 出处 | 用法举例 | 文化内涵 |
| 仁民爱物 | rén mín ài wù | 指对百姓的仁爱和对万物的爱护。 | 《孟子·尽心上》 | “圣人之治天下,仁民爱物,以德服人。” | 体现儒家“仁”的思想,强调人与人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|
| 仁民 | rén mín | 对百姓的仁爱之心。 | 《尚书·尧典》 | “仁民爱物,以道化民。” | 表达统治者应以仁德治理国家 |
| 爱物 | ài wù | 对万物的爱护与珍惜。 | 《论语·述而》 | 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也。”(间接体现) | 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,倡导环保意识 |
三、结语
“仁民爱物”不仅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仁爱”思想的重要体现。通过《汉语大词典》的收录与解释,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词语的历史渊源与现实意义。在当今社会,弘扬“仁民爱物”的精神,有助于构建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生态环境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