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力不暇供出自哪】“力不暇供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描述因任务繁重、精力不足而无法兼顾所有事务的状态。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,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。
一、
“力不暇供”最早见于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中,原意是“力量不够,来不及供应”,后来引申为“精力不足,无法顾及”。该成语多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大量工作或责任时,感到力不从心,难以全面应对。
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成语的来源与用法,以下以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:
二、表格:力不暇供出处与释义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力不暇供 |
出处 |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
原文出处 | “其民多力而不暇供。”(意为百姓虽有力量,但无暇顾及) |
现代含义 | 形容人因任务繁重、精力不足,无法兼顾所有事务。 |
用法举例 | 他最近工作太忙,真是力不暇供,连吃饭都顾不上。 |
近义词 | 力不从心、心有余而力不足 |
反义词 | 游刃有余、得心应手 |
三、延伸说明
“力不暇供”虽然字面意思较为直白,但在实际使用中,它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感受,强调的是人的心理状态与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。在现代社会中,这种现象非常普遍,尤其是在职场压力大、任务繁重的情况下,很多人会感叹“力不暇供”。
此外,该成语也提醒人们在面对多重任务时,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、分配精力,避免过度劳累,提高工作效率。
通过以上内容,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“力不暇供”的出处及其在现代语境中的应用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一成语的含义与价值。